清晨六点,绥宁人才市场门前已排起蜿蜒长队。灰蒙蒙的天空下,人们裹着褪色的棉衣,眼神空洞地望着紧闭的铁门。空气中弥漫着焦虑与汗水的混合气味,仿佛诉说着无数个被现实碾碎的梦想。
七点整,铁门吱呀开启,人群如潮水般涌入。招聘墙上密密麻麻贴着褪色的招工启事:"包吃住,月薪2800"、"电子厂普工,要求18-35岁"。每张纸片背后,都藏着残酷的真相——12小时流水线、无休止的加班、克扣的工资。
中午时分,求职者蹲在墙角啃着冷馒头。45岁的老张苦笑:"在工地干了二十年,现在连搬砖都没人要。"大学毕业的小李攥着简历发呆:"四年学费换来的,是连销售岗位都嫌弃的'经验不足'。"
下午三点,市场渐空。未被选中的求职者拖着疲惫的步伐离开,他们的背影在夕阳下拉得很长。明天,同样的队伍还会在这里出现,同样的希望与失望将继续轮回。
夜幕降临,人才市场恢复了寂静。但那些刻在水泥地上的脚印,那些飘散在风中的叹息,都在诉说着同一个事实:在这里,过一天就足以让人看清现实的残酷,过一天就足以让希望化为绝望。